教育的重要性,其實不用我多說想必各位父母也一定都知道,一年有四季,春種秋收,每一個季節都有每一個季節應該做的事情,一旦錯過了,那么最后只能無功而返。
我國著名犯罪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在一次節目上,說過一句話,而這句話的觀點也很相似:有些家長,他該管的時候不管,不該管的時候他開始管。
雖然家長都明白孩子教育的重要性,但是奈何我們上學的時候,沒有任何一個科目教我們怎么教育孩子,因此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犯錯,尤其是一些孩子重要的關鍵期,家長若是沒有做足功課,那么很容易就錯過了,等到孩子大了12歲之后,父母的話就是垃圾,孩子也聽不進去,所以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盡早。
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3-6歲是性格形成、習慣養成的關鍵期,若是能夠抓住這個時期對孩子“兩不管三不慣”,那么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大器,父母在養育的過程中也會很省心。
“兩不管”
一、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事情不管
在生活中,父母幫孩子做事的情況可以說是屢見不鮮,有的家長是因為溺愛孩子,有的家長是擔心孩子做不好,但是不管什么原因,幫助孩子完成他本該自己完成的事情,那么就很容易讓孩子的自理能力下降,從而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。
家長幫忙你可以幫到10歲、幫到20歲,那孩子30歲的時候,你已經幫不動了,這個時候他如果還不會自己穿衣服、自己吃飯,還有誰能幫他呢?
因此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個時候就顯得十分重要,誰都不是出生就會自己穿衣服、自己吃飯的,都是家長通過后天一點一點訓練,培養出來的,所以家長在遇到孩子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,就不要上前幫忙,給予孩子鼓勵,讓他自己完成,他才會變得更好。
二、孩子能承受的挫折不管
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挫折,而遇到挫折只有兩個解決方法,一個是戰勝挫折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,另一個就是被挫折打敗從此一蹶不振。
不過對于孩子小時候的挫折,家長往往會出手干預,從而讓孩子從小就沒有經歷過挫折,要知道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到彩虹,一個孩子小時候沒有經歷過挫折的話,那么長大后一旦經歷挫折,那么絕對會一蹶不振,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懷疑。
所以家長也只能阻擋一時,不可能幫孩子擋一輩子,不如讓孩子從小經歷挫折,并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挫折,如何在挫折中成長,這樣從小經歷挫折的孩子,將來往往更容易成功。
“三不慣”
一、孩子禮貌不能慣
禮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,更是一個人素質、教養的一種體現,沒有禮貌的孩子不僅走到哪里都會遭人討厭,更會為他的將來造成巨大的影響。
尤其是男生,在家長的嬌生慣養下,更容易變得沒有禮貌,目中無人,對待這種孩子家長千萬不要慣著,除非你想讓孩子的人生碌碌無為。
二、觸碰原則的事情不能慣
由于孩子年紀還小,所以對于是非對錯以及原則并不是太了解,所以小孩子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的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,這樣難免會觸碰到原則,從而犯錯,對于這種事情再一再二就會有再三再四,所以家長發現第一次的時候,就不能慣著,該打就得打,讓孩子知道觸碰原則的事情,是不可能妥協的。
如果家長當時慣著孩子,沒有追究,等孩子養成習慣之后,你就會發現,再怎么教育都已經晚了,這時候后悔都來不及了。
三、亂發脾氣不能慣
對于3-6歲的孩子來說,發脾氣是最為常見的現象,因為和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,面對家長的一些命令的話語,就會發脾氣來反抗,這個時候建議家長換一種語氣和孩子交談。
若是孩子總是無緣無故的亂發脾氣,還會伴隨著打人、摔東西的情況,那就不能慣著了,該打就得打,不然孩子將來養成暴躁易怒的性格,不僅家里人遭殃,孩子將來也可能會出現家暴的情況,所以家長一定要提前制止。
想要再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更加輕松,果兒媽建議家長,牢記著“兩不管、三不慣”,畢竟孩子將來有出息,自己也驕傲。
本文鏈接:/index.php/content/141